活動介紹

以海作田巡滬埕-澎湖海洋文化協會吉貝保滬隊

星羅碁布於臺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,四面環海有冷暖洋流交會,漁產資源豐富,加上土壤磽瘠不利農耕、風多雨少且東北季風強勁等限制,自古以來即靠海吃海,與海洋關係密切。其中許多澎湖先民即充分利用大自然得天獨厚的恩惠,以澎湖在地堅實的玄武岩、灘岩等,以及澎湖裙礁地形廣大的潮間帶與潮差大、風浪強等特性,集合眾人心力築砌而成一座座的石滬,使魚群游進滬內而被捕捉;其既不一定要使用船筏,也不用再受季風的影響,成為曩昔在秋冬休漁之際,唯一仍能有較大量漁獲的一種生計漁業。

石滬的疊築,除要求在強浪衝擊下依舊堅穩牢固外,舉凡選址、構造、建材、開口的方向、堤滬的寬窄、高低與坡度等,皆必須與當地的季節天候、地形、底質、洋流與風浪大小、魚類的習性等相互配合因應,才能填造出一口耐久又實用的石滬,其中蘊含著相當奧妙複雜的經驗與智慧,並充分體現出澎湖居民自然環境相互作用下所形塑的生活方式、文化傳統與生態知識等,可說是澎湖最具特色與代表性的產業文化。

然而隨著其他新式魚具、漁法獲益更多,且石滬股份因越分越細,個人獲利越少,加上漁村青壯人口大量外流、過度開發與漁撈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等影響,石滬這種耗時費力又消極的漁業愈趨蕭條式微。根據研究統計,全澎湖近600口的石滬,已有超過半數以上因缺乏管理維護而半塌、全倒乃至消失。因此,透過吉貝保滬隊的成立與運作,其所守護的不僅只是有形的石滬而已;其中更包含了吉貝人乃至澎湖人數個世紀胼足、以海作田的情感記憶與生命實踐,以及將此文化資產傳諸子子孫孫賡續的可能。


至頂端回上一頁